——1月20日,成功中标S202象山石浦港海底隧道及接线日,成功中标福建漳州核电5、6号机组场地清理(土石方外运)工程项目。
——2月24日,成功中标江苏徐圩核能供热发电厂一期工程常规岛负挖及支护工程项目。
中核华兴核电全厂址一体化服务能力全方面提升的见证。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目前,中核华兴承担了国内62%和中国所有出口核电机组建设任务,培育了适应多国家、多客户、多堆型、群堆管理、全厂址的核电建造能力,“全产业链”和“资源整合”优势更加显著。一方面,在巩固核岛建造优势基础上,形成了覆盖土石方工程、海工工程、隧洞工程、常规岛工程、核岛工程及运营配套设施等的核电全厂址建造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不断深度嵌入核工业全产业链,具备为天然铀生产、核燃料加工、核技术应用等核工业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大力协同助力中核集团“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集团”。
优秀并非与生俱来。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改革之势风起云涌,中核华兴走上了市场化之路。然而,对于刚刚从西南大山中走出来的中核华兴,自主开拓市场几乎是从零开始,如何生存下去成为首要难题。
唯有主动出击、开拓市场。于是,1985年,秦山脚下,中核华兴成立一支青年突击队负责前期工作,正式涉足核电站建设。1986年的大亚湾畔,奔着“创一流质量、一流速度、一流管理”的目标,中核华兴正式汇入核电建设的洪流,参与核电站主体工程建设领域——大亚湾核电站核岛及附属工程的建造。
大亚湾核电站建设过程中,从大型核岛建造技术的掌握到国际先进工程管理模式的实施,中核华兴收获了海量的宝贵经验,也终于在核电建设领域崭露头角。
一边火力全开抢下国内工程订单,一边大步流星朝着国际市场迈进。1985年,中核华兴首次走出国门,到约旦参加阿布鲁夫25万平方米的住宅工程建设。自1993年起,中核华兴承担了中国出口海外的全部7台核电机组的建设任务,是中国首个承担海外核电施工任务的企业。2021年3月,随着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2号机组的并网发电,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海外建设取得重大里程碑,
拔得“首个”头筹,谈何容易?按照国内经验,“华龙一号”核岛重要厂房安全壳内壳需选用C60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其中还要掺加粉煤灰或硅粉等性能好的掺合料。然而,巴基斯坦当地无法采购到该掺合料。于是中核华兴另辟蹊径,首创了采用石灰石粉作为掺合料配制的C60高强混凝土配合比,其力学、热工、耐久性等指标完全满足三代核电混凝土规范要求。
中核华兴的几何级跨越是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顺势而为的正确选择,其核工业全产业链建设能力和核电全厂址一体化服务能力不断的提高。截至目前,中核华兴已累计建设核电机组65台,装机容量超7023.3万千瓦。
然而,40年前,当中核华兴进军核电建设领域时,叩开“民用核电市场”既艰难又铿锵。
中核华兴以“刀刃向内”的决心,走上了自主研发的艰难之路。岭澳核电站一期首次采用穹顶整体吊装技术;秦山三期创造重水堆安全壳滑模施工世界纪录;红沿河核电站研发负温环境混凝土工艺;阳江核电站创下国内CPR1000“二代加”核电机组土建施工最优主工期纪录;田湾核电站7号机组国内首个核岛安全壳无粘结预应力工程完工……每一项突破都为中国核电建造技术自立自强奠定基石。进入新时代,科学技术创新更成为领跑全球的核心引擎。“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项目中,通过采用高温混凝土技术、预应力双层平台、钢衬里模块化施工等30余项创新成果,缩短工期超百天;台山EPR核电站实现“一次性浇筑大体积混凝土9300立方米”“从FCD到穹顶吊装工期仅为国外同类项目一半”,荣获“国际发明金奖”“核能行业协会科技奖一等奖”等26个重大奖项;廉江核电首创核岛基坑直立边坡实施工程技术,开创AP系列堆型建造新标杆;烟台土石方项目“BIM新引擎”科技智造青年突击队创造核岛负挖最优工期“35天”……
数字技术赋能,让传统基建焕发新生。中核华兴构建“小现场、大后台”管理模式,通过建筑信息模型(BIM)可视化平台、焊接数字化系统、智慧检验测试平台、智能建造装备,实现多项目协同管控。南京滨江模块化基地应用自动化焊接和智能化制造,成本降低20%,效率提升35%;“智慧工地”系统实时监控安全、质量、进度,推动核电建造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2月28日,陆丰核电6号核岛安全厂房首个支架开始焊接,施工现场如火如荼。抓住陆丰核电基地“大项目” 建设契机,中核华兴将“微创小改”作为关键发力点,在优化施工流程、改进施工工艺、引入智能设备等各环节大胆探索与实践,创新性地开拓出钢筋标准化施工思路与举措,大幅优化钢筋编号数量;全力推进堆腔水池、堆腔注水水池和乏燃料水池的模块化施工,大大降低了人工投入。
1964年10月16日,位于新疆罗布泊的荒漠里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而为了这一天,无数英雄隐姓埋名,挺进“死亡之海”,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造出中国人自己的“争气弹”。“中国核司令”程开甲回忆说:“为了祖国的强大,我愿意发挥自己的全部力量和价值。”这是程开甲的信念,也是一代代核工业人矢志不渝的坚守。
从戈壁荒滩到东南沿海,从北国大地到南方岛屿,一路走来,华兴人秉持着 “一不怕苦、二不畏难” 的拼搏精神,攻坚克难,接连啃下一块块 “硬骨头”。面对一处又一处关键难题,他们深耕细作、全力以赴,逐步铸就了中核华兴 “忠诚坚忍、勤恳俭朴” 的优良传统,成为国家建设中熠熠生辉的中流砥柱。
“70摄氏度的高温”“提前30天完工”,寥寥几句,便道尽了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C3、C4项目部钢结构队焊工班工长展学辉长达5个月的海外经历。
2013年,C3、C4项目开始投入建设,展学辉作为焊工班工长参与穹顶焊接工作。地处热带沙漠气候的施工现场,夏季气温能达到45℃以上,穹顶的表面温度高达70℃。在与“太阳捉迷藏”的过程中,展学辉提前1个月完成了拼装焊接任务,且一次合格率达98%。
因改革而生,也因改革而兴的中核华兴一直在变化,但未变的始终是一种信仰——“服从,但不服输”:服从国家需要、客户的真实需求,但从不甘于现状。不断求胜、追求卓越是华兴人永恒的追求。“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只要我们不放弃,总会成功的。”在经历9次切割失败试验后,钢结构队钢衬里车间工长周太领放下如此狠线年,台山核电站开工建设。这个首次采用钢衬里模块化实施工程技术的核电站,其各个模块偏差必须精确到毫米级。周太领便开始了一次次的反复试验。经历了28个日日夜夜,终于在第十二次试验后成功切割,《钢衬里模块化施工方法》获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发明金奖。
在展学辉和周太领身上,凝聚着无数华兴人共有的特质与情怀。而这种特质与情怀,正是中核华兴持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落地的显现。
2019年,中核集团建立新中核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后,中核华兴按照试点先行的思路,积极推动实践试点。随后几年,以“纵横网格化”推进文化理念落地、开展卓越执行主题文化理念实践、开展精细化管理课题提案等工作、推进“创新优化年”专项工作和“整体·协同”年专项行动……中核华兴以追求卓越的姿态不折不扣持续贯彻着中核集团的文化理念。
在推动价值理念落地中,中核华兴还策划了一系列能传播文化内涵的载体活动,编印《华兴故事集》《我的核工业故事》《先锋颂》《文化领航》等系列丛书,拍摄多部文化故事视频,使理念润物无声地融入员工行为。
为社会谋福利,是文化的终极价值所在。中核华兴承建的核电站累计贡献清洁电力超2万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2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1000万吨。
从“铸大国重器”到“谋民生福祉”,文化的力量让中核华兴的足迹更有温度。40年弹指一挥间。
从秦山脚下到万里海外,从单一土建施工到核工业全产业链建设,中核华兴用40载春秋完成了从“工程承包商”向“价值创造者”的蜕变。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这支传承着“两弹一星”血脉的队伍,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第四代核能技术,让核能之光继续照亮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路。同时,也用一步步行动向世人宣告:凡国之重器所向,必是赤子丹心滚烫,必是龙魂烈焰万丈。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